筆者在天津開發區海關了解到,以前企業開展加工貿易,由地方政府外經貿主管部門和海關先后兩次驗廠,先確認企業是否具備開展加工貿易的能力,審批后發放《加工貿易手冊》,企業才能正式開展加工貿易業務。為進一步提升服務水平,更好地適應企業的經營和發展需求,開發區海關經過深入調研和走訪多家企業,發現由于兩次驗廠占用時間較多,往往影響企業的生產安排。他們積極調整作業流程,深化業務改革。從今年開始,天津開發區海關主動向管委會提出實行“二合一”式的聯合審批驗廠,按照各自的職責和審批權限,做到信息共享、一次驗廠、同步審批、無縫銜接,徹底改變了過去企業需要接受兩次驗廠、等待兩次審批的狀況,使審批效率提高了1倍多。此外,在聯合驗廠的過程中,海關和管委會還能夠共同為企業講解開展加工貿易的有關政策和注意事項,面對面地解答企業提出的所有問題,真正實現了服務企業“零距離”。
據了解,隨著我國對外開放不斷深入和發展,加工貿易在我國經濟發展中的作用也變得越來越重要。2006年,我國加工貿易進出口總額達到8318.76億美元,占對外貿易的48.6%,占據了對外貿易的半壁江山。加強和改善加工貿易管理,不僅關系到海關監管水平和監管效能的高低,更直接關系到國家對外開放管理水平和利用外資的質量。而“二合一”驗廠模式,就是天津海關與外經貿主管部門為促進加工貿易發展所采取的諸多改進措施中的一項有益嘗試,真正實現了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