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采暖,向左走向右走?
針對南方地區的集中供暖,有一種聲音認為南方地區的冬天時間比較短,進行集中供暖的話,全部鋪設管道,運營成本高,而且南方地區的煤炭資源也相對于北方較緊張。
吳和枝介紹,當時湖南省建設廳給她的答復是:建議非常好,是個從民生角度出發的好提案,但是集中供暖是個系統工程,必須進行調查研究和科學規劃。
記者在采訪過程中發現,傳統取暖方式的弊端和天氣原因使得湖南供暖市場開始“升溫”,但主要形式區別于北方集中供暖,是家庭采暖。
近來,一批供暖商涌進長沙市場,使得通過壁掛爐、地板等方式進行采暖逐漸成為人們生活上的追求。但是業內人士表示,這個行業普遍存在規模小、經營分散、市場亂、服務無標準等問題,而且消費對象集中在收入水平比較高的中產階層,范圍也僅限于高檔生活小區。有的開發商通過地熱系統覆蓋樓盤供暖,以此作為房子銷售的一個賣點。
魏春雨說,從氣候特征來看,湖南有必要做集中供暖,但是“具體怎么做仍然沒有一個完美的答案。”目前業界討論的一個熱點是“區域供暖”——即模塊化空調,負責一棟建筑或者幾百平方米面積的供暖,這種方式理論上來說投入不大,運營方便,但是也還沒有付諸于實踐。至于集中供暖,是一個體系化的工程,實踐起來要考慮到很多因素。
湖南省建筑設計院主任工程師唐偉認為,目前南方地區的供暖方式應該視個人家庭收入水平而定。南方大面積推廣北方那種通過熱力廠實現集中供暖的方式倒沒有必要。
集中供暖的來龍去脈
據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有關專家介紹,按照有關規定,采暖地區一般是累年日平均溫度低于或等于5℃的天數超過90天的地區,主要包括華北、東北、西北地區。
據介紹,新中國成立后,北方職工過冬取暖靠燒煤,當時有“烤火費”補貼。上世紀50年代中后期,我國逐漸采取集中供暖措施,職工采暖費依靠福利 “暗補”。福利供熱體制一直延續到2003年。當年,《關于城鎮供熱體制改革試點工作的指導意見》出臺,停止單位統包的職工用熱制度,改為由居民家庭(用熱戶)直接向供熱企業繳費采暖,實行用熱商品化。隨著居民住宅的大規模建設,集中供暖得到了飛速發展,2010年將突破40億平方米。
據悉,南北供暖的分界線是秦嶺—隴海線。此線以南地區不集中供暖,是因為這些地區累年日平均溫度低于或等于5℃的天數不夠90天。
業內人士分析,南方取暖主要特征是間歇式分散采暖,若采取用電采暖,一般情況下,一個采暖季一平方米僅需耗電5千瓦時—10千瓦時,需要支付約2元—5元。若采用集中供熱的話,根據南方某城市的試點,僅一個月一平方米需要支付7元多,老百姓的負擔會增加。
專家表示,就目前而言,根據生活習慣、百姓支付能力和經濟效益考慮,南方還不適宜推行集中供暖。
商家瞄上南方供暖“蛋糕”
霜降剛過,在臺風“鲇魚”和冷空氣的雙重重壓下,浙江杭州的氣溫猛然跌破了10度。也許在浙江人看來,這還不算冬天,但來自哈爾濱的在杭大學生小夏已經穿上了棉毛褲,“去年輕視了杭州冬天的寒冷,手腳都生了凍瘡,今年一定要早早開始做好準備”,小夏略帶苦澀地說,“真不知道你們南方人怎么過冬的!”
的確,南方人的冬天沒有暖氣,最普遍的供暖方式就是空調。不過空調采暖費用高、能耗高、舒適感差等弊病是比較明顯的,南方普通家庭往往只在最寒冷的幾天開,漫長的冬天,南方人歷來就是“挨過來”的。
但到了今天,人們的生活水平越來越好,對生活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南方,該如何低碳環保地取暖?
事實上,很多商家已經瞄準了這塊幾億人的大蛋糕——記者調查發現,一些地熱、鍋爐等取暖設備的廠家正橫跨長江向杭州等南方城市挺進,而越來越多的南方人也開始重新審視供暖問題。
在秋濤路家居市場經營地暖的福建商人林旭光說,南方城市原來是地暖的空白點,市場剛起來的時候基本都是北方人在安裝。不過這幾年,從來沒用過地暖的南方人也來打聽地暖了,去年開始,生意越來越火爆。今年還沒入冬,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地暖企業從中看到了巨大的商機,都跑過來搶市場了,周圍的地暖店多了好幾家。
除了裝修行業看中了南方取暖商機,一些房產商也打起了這塊蛋糕的主意。杭州下沙某樓盤就打出了“恒溫恒濕”的樓盤廣告。原理很簡單,就是通過 “地源熱泵系統”,把冷水作為媒介,灌到地底深處(地下40米左右)。冷水吸收地底熱量之后,再把它抽上來。通過預留的管道,把熱量散布到相應的房間內。這樣,就能保證室內常年20—26℃,濕度保持30%—70%。
據介紹,這些樓盤比同地區樓盤售價更貴,但一推出就成了購房者的搶購對象。由此可見南方人供暖需求的迫切性以及市場潛藏的巨大商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