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中國制造”如何走出困境,一些專家和學者宣揚的解決方案是產業升級。他們所指的無非是提高研發水平(技術+設計)和打造品牌。不客氣地說,我認為這個答案是“站著說話不腰疼”,換個詞說就是“外行”。
“中國制造”的產業升級,我始終覺得是假問題。因為那些所謂提高科技含量和品牌知名度,都是文不對題的答案。
我有一位畢業于北大哲學系的泉州籍民營企業家朋友,做的是非常傳統的生意。在2000年,他跑到美國,想了解,為什么我工廠出來5塊錢的東西,在沃爾瑪里面可以賣到5美元?最終,他弄明白了—全球這門生意控制在5個猶太家族手里。他的應對之道是在美國建立自己的公司,雇傭外國人為自己設計并銷售自己的東西。
走出去,和真正的外國消費者做生意而不是和外國的進口商做生意,這就是應對“中國制造”危機之道。只有掌握消費者,才能掌握真正的商業力量。連目標市場(無論是歐美、澳洲還是中東或者非洲)消費者的需求都搞不清楚,還談什么科技含量、工業設計?
日本人就是這樣做的—購買美國人的設計才能和銷售渠道,直接和消費者做生意。問題不在于科技含量的選擇,而在于供應鏈位置站得更靠近目標客戶。這比我們去購買澳大利亞礦業公司的股權要難得多。這涉及到兩個問題:第一,我們能不能、會不會直接和外國的消費者溝通,設計出洋人喜歡的產品,打造出表達洋人訴求的品牌?第二,我們敢領導、會領導美國人為自己打工嗎?這才叫“和平崛起”。這兩個問題,我認為,華為駕馭得最嫻熟,聯想次之,海爾再次之。
再造商路—產業升級動力
產業升級的動力是什么?不是企業不行了找出路。企業不行了,是沒有時間和資源去產業升級的,而是“產業降級”。怎么降?像比亞迪的王傳福那樣,所謂的“把機器變成人”—自動化的變成手工的,讓成本降低,去搶單。富士康的郭臺銘也是這個路數。這兩位是真正值得尊敬的OEM大師,但提高的是在制造這一端的議價能力,到頂了也就是最大化制造利潤。
那么,產業升級的動力來自哪里?我認為,產業升級的動力在于再造商路,包括國外市場和國內市場的商路。
國外市場的商路
中國企業需要直接接觸國外市場的消費者,完成設計、制造、銷售整個價值鏈,賺的是整個價值鏈的利潤。這條路很難,簡單地說,就是“干掉沃爾瑪” ,但沃爾瑪并不霸占著所有的商路,還有:
◎ B2B商路,也就是直接提供工業產品給國外的機構客戶。例如,研祥科技的工業計算機和我所服務的一些工程機械行業客戶。他們在印度、中東、澳洲、南美、歐洲建立了自己的銷售渠道,以自己的品牌在賣東西給老外,假以時日,一定有所成就。是客戶的需求讓“中國制造”有了提高研發水平和打造品牌的動力,而不是自己閉門造車玩高科技。終有一日,這些企業獲取的是全程價值鏈的利潤,前提是“深刻把握客戶需求的能力+整合調度資源的能力”達到一個歷史性的水準。以工程機械行業為例,中國企業的短板在于關鍵液壓件的技術水平跟不上,還必須從德國和日本進口,這才是命門。
◎ 特定市場的B2C商路。還是我前文提到的泉州籍老板,他發明了一個生意:在意大利注冊一個品牌,請意大利人設計大理石洗臉盆,然后拿到泉州制造,打上 “Design by Italy”的牌子,在美國開專賣店,賣給美國人里面那些喜歡逛秀水街、華亭路的人。一塊石頭漂洋過海,可以賺到500%的利潤。用歐洲的設計、中國的制造,把東西賣給美國人和日本人,自己牢牢坐穩供應鏈鏈主的位置,讓歐美、日本的高端消費產品“山寨化”,這是非常可行的路數。日本人就干過這件事,豐田當年賣給美國人的車不就是山寨版嗎?
國內市場的商路
中國大量的制造企業都在做OEM(原設備制造)和ODM(原設計制造),原因是什么?主要原因就是國際市場的商業通道非常順暢。和國際市場相比,國內市場的商路還有很大的差距,我們還沒有建立起一個公平、誠實、守信的商業環境,這就造成國際生意好做,而國內生意難做。正如經濟學家周其仁教授所說,“中國的生產成本很低,但是交易費用很高,交道很難打,要喝酒,要拉關系,要搞人情。運作國際生意這些都不需要,產品、樣品發過去,合適的話,一個集裝箱一個集裝箱走貨。這個反差中,我們應該看到,這是中國有待于改進的。我們整個知識很不平衡,制造業知識很發達,普及得很好,到處看到千萬平米、十萬平米的廠房,可以買來世界上最好的設備。從深圳一直看到內蒙古,大型工業知識普及得非常快。但是批量產品怎么賣到消費者手里去,這個知識、能力、通道,我說它叫商道,我們還是比較薄弱?!?/P>
由于國內市場難做,這就造成,大量的中國制造企業更傾向于和國外做生意,并且很難再回頭。我還是講兩個故事:還是那位民營老板朋友,1990年代創業,在全國20多個省開了銷售辦事處,第一年,拿貨不給錢的占了70%,虧得找不到北。死撐硬拼,三度瀕臨破產,后來搭上了美國出口這條線,一把逆轉,他發誓不做國內這些下三濫客戶的生意;還有一家做OEM做到近100億的私營企業,當年受夠了“洋鬼子們”苛刻訂單、每日低價的苦,在國內推品牌、建渠道,居然發生區域經理勾結零售商玩貓膩、攜款逃跑的事情。血本無歸后只能作罷,回到郭臺銘的戰略上去。
因此,法制程度、信用程度才是問題的根本,這件事,政府要負責。不具備這些條件,消費的可得性很差??傻眯圆?,一個公平、誠實、守信的商路建不起來,“中國制造”哪里有產業升級的動力?如果建立起來,需要政府去搞家電下鄉和農機下鄉嗎?
綜上所述,解決“中國制造”困境的答案不是產業升級,也不是刺激內需,而是再造商路。國外市場的商路是靠企業的創造力完成的,“中國制造”轉成 “中國創造”在現在是癡人說夢,踏踏實實把客戶需求放在心里,整合價值鏈,讓山寨精神國際化,終有所成;國內市場的商路必須依靠政府的治理。即使倒了一個 “三鹿”有那么可怕嗎?失去了一個公平、誠實、守信的商路才真正可怕。
先讓產業完整化,再談產業升級。動力來自商路,此謂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