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調研報告指出,以印染、整理為主的紡織原材料加工環節產業正向中國集中,由于這一環節污染嚴重,瑪莎百貨、迪士尼等國際品牌的原料供應商已引發諸多環境問題。
自然之友、公眾環境研究中心、達爾問、環友科技和南京綠石五家環保組織于10月8日聯合發布了第二期《綠色選擇紡織業調研報告》(下稱調研報告)。
調研報告稱,由于人民幣升值、原材料和勞動成本的上升,成衣加工逐步轉出中國,流向越南、柬埔寨等東南亞國家。
而中國印染整理業具有產業集群度高、產業鏈完備、原材料豐富等優勢,使印染整理類的生產向中國集中,出口穩步增長。
針對紡織業的產業變化,上述環保組織報告稱,中國失去的成衣加工環節就業崗位多,且能耗低、污染小,而中國獲得的資本密集型的染整環節,難以帶來大量就業崗位,且污染排放量很大。
報告公布的數據顯示,在印紡紗、面料生產、印染和成衣加工這四個主要過程中,印染環節水資源消耗占到85%,能源消耗占80%,化學品消耗占65%。
據《2011/2012中國紡織工業發展報告》,中國印染六大類產品出口數量144.12億米,同比增加了13.76%。印染產品出口額為169.79億美元,同比增加了31.26%,而同期的紡織品出口總值增長僅為0.49%。
據了解,由于中國環境監管力度薄弱、環境訴訟困難、資源成本低廉,導致染整企業普遍缺乏節水節能、減少污染排放的動力,隨之而來的諸多環境問題已顯現。而瑪莎百貨、迪士尼、Polo Ralph Lauren、Tommy Hilfiger T,P.C PENNY等22個品牌公司對材料供應商疏于管理,放任污染企業對環境和社區造成的損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