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時代》周刊10月1日(提前出版)一期報道題:社會服務——中國公司意識到,要在全球競爭就必須履行社會責任(記者凱瑟琳·金斯伯里發自北京)
中國國家電網公司希望為社會做好事,他們就從電開始。去年該公司在全國鄉村開展了家家通電工程,為54.5萬個未曾通電的家庭拉通了線路,無限期免費供電。農民第一次買了電冰、電視,甚至電腦。他們也不再用桶運水,農村也有了自動灌溉系統。
工程負責人劉福義(音)說:“我們改變了人民的生活。我們把他們帶進現代社會。”這家電力公司計劃在今后兩年用30億美元為中國18個省的450萬最窮的百姓送電,而這只是公司向客戶和企業伙伴作出的30件改善社會的承諾之一。這是一家有良知的中國公司吧。這與國際社會印象中的中國制造商形象截然相反。
在世界的印象中,中國制造商偷工減料,為了省錢而在兒童玩具上使用含鉛涂料,或者不給員工上廁所的時間。對中國公司的負面報道在增加,努力改善形象的大陸公司也在增加。
雖然目前中國公司社會責任運動規模還很小,但是它得到一些大公司的支持。聯想去年開始啟動電腦回收服務,海爾為中國窮學生捐助了近4億美元的學費。
據商道縱橫網統計,截至今年6月,共有25家中國公司向股東和公眾詳細報告了社會責任工程,而去年這一數目還不到10家。商道縱橫網的總理經郭沛源(音)說:“大公司多數已經承諾采取行動。”
然而,在這方面取得的進展并不大。過去,絕大多數中國公司只關注增長和利潤,根本不在意給環境和社會帶來的影響。幾年前,情況開始有所改變,非政府組織“對社會負責企業組織”中國區總監周衛東(音)說:“不再是別人敦促中國承擔社會責任,而是中國主動承擔這一責任。”周衛東和其他人認為,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政府向公司施加壓力,要求它們為構建“和諧社會”出一份力。
北京大學法學院企業社會責任研究中心主任丹尼斯·德里斯科爾說:“中國官員正急于解決勞動力待遇不公、環境退化和政治腐敗問題。”國家環保總局宣傳教育中心副主任賈峰(音)說:“預計公司也會盡到自己的職責。這不再只是西方關心的問題,它也關乎中國未來。”
這些公司希望在全球范圍內拓展業務,因此越來越關注它們的聲譽。
不過,還是有很多中國企業,特別是規模較小的企業的負責人仍然沒有意識到需要盡社會責任。商道縱橫網的郭沛源說:“公眾獲得的信息不夠,無法讓公司承擔它們應該承擔的責任。”不過,在這方面,情況也在發生改變。
斯蒡芬·弗羅斯特是關注企業社會責任的一家香港非營利性組織的負責人,他說:“人們現在能夠選擇買什么、吃什以以及到哪里去工作。他們現在能夠越來越自由地選擇商品和雇主。”
即便在中國,企業社會責任也在從可有可無的選項轉變為必然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