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觀察:中國制造 何日由大到強?
作者:錢江日報 動態來源:錢江日報
自今年年初以來,西方媒體就開始“妖魔化”中國制造,持續時間之長,火力之猛,到最近的美泰事件達到高潮。美國美泰公司召回中國產玩具事件,致中國玩具廠商損失慘重。近日,美泰高層向中國政府和中國消費者道歉,稱召回的2200多萬件玩具,近90%都是他們自身設計的問題。
中國制造是一個很大的話題。中國在崛起為大國的過程中,以低成本擴張的中國產品扮演了開路先鋒的作用。26日晚上,我們邀請了浙江大學經濟學院資深教授、國際經濟研究所所長趙偉博導,做客本報“強國講壇”,在本報網絡版論壇與在線讀者網友一起暢談中國制造,以他的博學和大氣為我們解讀諸多疑惑。
“中國制造”地位:制造大國而非制造強國
問:能否介紹一下中國制造的基本情況以及在世界上的地位?
答:中國的確成了全球制造業大國,這是值得國人驕傲的。2005年中國有958種產品在世界市場上的占有率排名第一,位居全球之冠,其中紡織、服裝、鞋類、家電、玩具、家具、船舶等七大類產品在全球占有很大的份額。此外,中國有望成為汽車制造大國,去年中國汽車產量名列全球第四。第二點我們必須清醒地看到,中國雖然成了制造大國,但還不是制造強國。“中國制造”的后面,是發達國家的設計、品牌及創新。中國大宗制造與出口的產品,屬于附加值較低的產品,尤其是勞動與土地密集型產品;中國制造的主流企業,國際化方面僅扮演配角角色。出口市場的外方控制化非常突出。
問:“制造業強國”有哪些標準和特征,從“制造業大國”到“制造業強國”還必須從哪些方面去努力?
答:我想制造業強國至少有三個特征:其一,企業創新能力強,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其二,有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企業。其三,產品附加值高,在世界市場屬于高端產品。
總的來看,目前我們在國際分工中扮演著“軀干”國家的角色,制造業強國至少應該是“軀干”加“頭腦”。要實現由制造業大國到強國的轉換,并非企業獨自努力可以實現的,而需要全社會的努力。首先要加快制度轉型,真正建立起能夠實現優勝劣汰的市場競爭機制;其次,教育、科研必須改革,目前的高等教育體制未能將最優秀的人才輸往企業,由于官本位,最具潛力的人才實際上考了公務員或其它行業,即使大學的教授們,也不能全身心從事研究,相當一部分人擔當了繁重的行政工作。還有其他。總的應該是以制度改革促成中國制造業總體素質的提升。
解讀美泰道歉:現代文明是講道理的
問:由于自身設計的原因,造成中國產玩具在全球被召回三次,美泰公司已就此向中國表示道歉。請問教授如何解讀這則新聞?
答:大家可能已注意到,美泰公司已經發表了聲明,此次產品安全紕漏責任不完全在中方,當然除了個別工廠油漆問題外。還是那句話,現代文明是法治下的文明,人們是講道理的,關于中國制造的某些誤解會隨著時間的消逝而散去的。當然也不能不注意,有些家伙混淆視聽。
問:美泰公司已經道歉了,你覺得美國媒體也應該向中國道歉嗎?
答:西方媒體是自由的,這個選擇權在他們那里。當然我們也看到,他們也報道了道歉,我們還是抱著有則改之無則加勉的態度,畢竟我們是新崛起的制造大國,從人家那里活生生地分了一杯羹。
問:如果一些中國出口企業像美泰事件一樣受到不公正待遇,他們應該怎么做,才能維護自己的權益,挽回自己的損失?
答:現代文明是講道理的,美國是法制社會,誤解乃至不公正待遇最終是可以解決的,不是有些浙江企業在美國通過法律訴訟討回了公道嗎?
問:西方國家將一些中國產品撤出了市場。而中國“為了報復”(西方媒體用詞),也采取銷毀、退還和禁止進口等措施處理不符合中國標準的產品。貿易大戰打響,是兩敗俱傷,還是值得提倡的?
答:貿易政策是雙方博弈,有時帶有報復性特征,這和外交政策類似,外交上有時候兩國還互相驅逐外交官呢!
面對貿易保護:提升質量才是硬道理
問:從美泰事件來看,一方面反映我國的某些行業的確還存在一些質量方面的問題,但另外一方面,也有人認為這是某些國家變相實施的一種貿易保護措施。在未能促使人民幣快速升值,采取提高關稅等方式又遭致非議的情況下,以指陳中國產品存在質量缺陷、不符合衛生標準或是環保標準的方式,以個別產品為典型,渲染中國產品的負面形象,從而在心理上影響該國的消費者的購買選擇。請問您怎么看待這種觀點?
答:在誤解后面的確存在貿易保護主義的變種,貿易保護主義情緒主要來自國外同類制造商。應該說,在中國成為新興制造大國與貿易大國的過程中,一直受到國際貿易保護主義的狙擊,但均未能阻止中國的崛起,出了質量問題自然成了人家的話柄,西方個別制造商可能暗自高興。產品質量的時候了,除了廠商反思以外,政府的監管制度還應該改善。
問:西方針對中國制造的貿易保護由來已久,如設置貿易壁壘、反傾銷調查、逼迫人民幣升值等等。在什么條件下,這些摩擦可以消除,中國產品會大受歡迎呢?
答:我想為時不遠了。這次事件也使不少中國制造商有了危機感,開始重視產品質量,此其一。其二,經過近三十年的快速發展,中國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也在提升,品牌意識、質量意識也在提升。隨著中國市場的全方位開放和中國企業走出去雙重進程的展開,我相信中國制造的產品檔次、質量會不斷提升。實際上最近幾年我們至少在浙江,包括在義烏市場已經看到了這種提升態勢。貿易壁壘、反傾銷等屬于貿易保護政策的常用手段,這些手段還會持續被使用。看看日本、歐盟也常常受到這些貿易保護手段的限制。
“中國制造”發展:低成本擴張是最佳道路
問:在很多老外的眼里“中國制造”就代表了便宜,很多外國人覺得,如果沒有了中國制造的產品,很多東西他們都用不起。有個美國作家聲稱不用中國制造也能生活,結果失敗了,趙老師怎么看?
答:低成本是每一個新崛起的國家在發展初期所走過的道路,比如英國在19世紀成為紡織品大國時,賣到國外的機械紡織品比手工織品便宜好多,但其質量就趕不上印度手工紡織品。但機械紡織品最終打敗了手工紡織品,我想中國也不例外。我們最便宜的是勞動力,低成本擴張是工業化完成前的最佳道路。的確,由于中國制造,改善了許多發達國家低收入者的生活,離開中國制造的價廉物美產品,許多中低收入家庭生活水平可能要下降。事實上,我認為最近十年全世界的通貨緊縮在很大程度上與中國制造聯系在一起。
中國市場開放:是不斷推進的長期戰略
問:西方國家對中國制造的指責,除了產品本身的缺陷,也有政治和經濟的原因。美國前商業部長接受采訪時,稱中國市場還沒有完全開放,美國牛肉可以銷往日本及東南亞等國,卻無法出口中國。請問教授,根據WTO協議,中國市場開放現在到了一個程度?中國也有貿易保護主義嗎?
答:客觀地來說,我們是個轉型經濟體,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的經濟體。從我們作為轉型經濟的背景來看,我們的開放度已經很高了,我們在實實在在地履行入世承諾。但與成熟市場經濟國家比較,我們可能開放得還不夠,比如說在某些國有壟斷性行業就比較突出。還有,我們還沒有實現人民幣自由兌換,政府干預經濟程度比較深等等,在美國等發達國家看來,我們開放得還不夠,這是可以理解的。就我們本身來說,改革開放是個長期的戰略,必須不斷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