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重壓力推進“綠色企業”
盡管全球經濟極大地受益于中國經濟的發展,但是中國想要完全融入全球體系并不僅僅取決于經濟。中國要進一步融入國際社會,還必須為全球對抗環境惡化的努力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在獲得2008年夏季奧運會舉辦權后,中國政府與商業領導人更加重視環境方面的投入。在這樣的形勢下,很多企業都把環境問題提升到戰略層面上。總體而言:有三大因素促使中國企業更加重視環保問題:日益嚴格的監管要求,不斷上漲的能源、原材料和廢棄物處置成本,以及主要利益相關者逐漸增強的環境意識——他們期望企業能夠承擔社會和道德責任。
有調查顯示:“全球范圍內,有72%的企業CEO認為企業社會責任(CSR)應該成為他們企業戰略目標和運營的核心。”
IBM該白皮書指出:利益相關者已經開始關注更為廣泛的環境問題。那些能夠把環境和社會挑戰轉化為商業機遇的企業將在市場中占據有利地位。企業社會責任不僅僅是為滿足制度與監管的要求,它將成為企業培養差異化競爭優勢的平臺,會幫助企業順利進入新興市場,并最終支持企業實現長期的、可持續的增長。
對環境問題的關注通常集中在環境污染和環境惡化的直接源頭,人們的批評也大都指向高污染行業,因為他們對環境的影響顯而易見。這種認知的結果是針對高污染行業出臺了嚴格的環保標準,而被監管企業更加注重通過技術手段降低對環境的不良影響,遵守監管要求。但是,同樣對環保問題事關重大卻較少被人們注意的另一個問題是資源的使用效率,其中包括能源效率。技術的進步能夠幫助企業提高能源效率,降低成本,同時降低對氣候的影響。此外,將環保責任推廣至整個供應鏈,也將有助于環境的改善。
環境管理就是利潤
為有效地遵守環境監管要求,并積極管理環境風險,全球領先的企業大都建立了完善的環境管理體系。這套體系由一系列有助于達成上述目標的流程、工具、文件和技術架構構成。
環境管理體系始自與公司戰略一致的環境戰略,包括設定環境目標和績效目標,明確環境風險,設計和實施環境改善計劃,跟蹤報告并評估環境績效,審計和管理層評估、推動持續的改進。每個企業可以根據與自己相關的方面,設定不同環保角度的具體目標,并采用關鍵績效指標(KPI)來予以體現。
成功實施完善的環境管理體系的成功要素在于:首先,企業管理層必須對此高度重視,明確相關責人的角色和責任,針對員工進行有效的培訓以加強員工對環境的重要性認知。
其次,健全的技術架構,這包括高效的污染治理和監測設施與設備,和用于采集、綜合、分析信息并形成報告以支持管理決策的信息管理系統。
此外,有必要把環境監管數據與運營數據結合起來,以便進行形勢分析,提出匯報,并為必要的補救措施作出決策。
企業可以通過高效的環境管理體系獲得巨大利益。他們可以采用最佳實踐開展運營,避免因違反監管法規而引致的經濟損失,同時能夠快速響應新的監管要求。
能源效率將是新標準
把運營效率納入到企業的總體戰略,有助于降低企業對環境造成的不良影響,降低業務運營成本。在這一方面,能源效率是人們特別關注的一個領域。從信息技術的角度看,企業數據中心的能耗問題吸引了大量的注意。通過技術革新,如服務器整合和虛擬化技術來最大程度地提高運算能力的利用率,是優化能源效率的一種可行方法。
另外,還可以通過部署先進的IT設備,改善數據中心通風條件或建筑設計/管理的其它部分,引入數據中心能源管理的最佳實踐,如績效評估和持續改進措施,來減少計算機產生的熱量。對于沒有大型數據中心的企業而言,可以采用那些針對建筑物管理的改進技術,來降低能源消耗。
IBM目前運行著全球規模最大的商業技術設施,在全球六個大陸擁有800萬平方英尺的數據中心。作為綠色創新技術的先行者,未來三年中,IBM將借助虛擬技術,把其3900臺服務器整合成30臺運行Linux的大型機,在不增加能耗基礎上,將計算能力提高一倍。更重要的是,有很多中國企業已經利用IBM的虛擬化解決方案獲得了運營效率的提升。
當然,“綠色”不僅僅局限于數據中心,沒有大型數據中心的企業還可以采用各種節能技術,或者采用對環境有益的方式來管理建筑物。據IBM估算,如果中國能夠把IT設施能耗降低10%,所節約的能源可以完全滿足2008年北京夏季奧運會的能源需求,同時減少250萬噸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技術是成功實施的關鍵
IBM認為,從更廣闊的視角來看,前面提到的三大趨勢——監管要求、經濟因素和利益相關者期望,將推動幾乎所有業務層面的變革。但是考慮到供應鏈的每個階段都會產生污染物,不斷變化的環保要求正從原材料采購到最終產品交付以及老舊產品處置等多方面影響著企業的運營,人們越來越重視整個供應鏈的環境管理戰略。
建設優化的綠色供應鏈一方面需要企業調整供應鏈的傳統評估體系,把環境目標因素納入其中,包括產品和流程對環境的現時和長期影響等,另一方面應制訂合適的績效考核機制,通過衡量當前流程和活動對環境的影響不斷做出改善。企業大多已經建立了針對傳統供應鏈的考評機制,如成本和客戶滿意度。但對于環境考評體系而言,仍需要培養必要的能力來予以執行。
目前國際領先的企業已經開始設計新的供應鏈,為推動整個供應鏈環境保護能力的持續改進。除此之外,他們也與其供應商開展協作,范圍從確定每家企業的工作范疇直至透明報告,并制定章程對供應商的環保工作進行評估,進而合理選擇并管理合作伙伴,在更大范圍內落實綠色供應鏈戰略。
IBM認為,中國企業應該在提高對環境影響因素認識的基礎上采取更積極務實的行動來建立環保管理戰略,因為環境保護不僅僅是為了達到社會標準,滿足最低的監管要求,更重要的是獲得持續性的競爭優勢與能力。環境技術不是只適用于一家企業的運營,而是能夠在包括供應商和業務伙伴等在內的更大的組織網絡中收集和分析數據,進而加強環境績效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