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界網站3月20日訊 200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授斯蒂格利茨今日在北京大學表示,中國要實現可持續的發展,必須不斷進行調整,改變現有的經濟模式,轉向資源節約型;而要維持經濟、環境和社會可持續的強勁增長,必須以公平為出發點,否則最終會影響到效率。
今日下午,在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邀請出席2008年“兩會”解讀會暨第五屆“中國經濟展望論壇”圓桌討論會上,約瑟夫·E·斯蒂格利茨應林毅夫教授之邀發表了題為《中國通往更可持續增長的戰略》(“Towards A More Sustainable Growth Strategy For China”)的演講。
今天的會議也可能是林毅夫前往世界銀行就任高級副行長、首席經濟學家前最后一次以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的身份公開亮相,因而吸引了大量媒體。
斯蒂格利茨表示,改革開放三十年,中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同時也面臨著新的挑戰。
他表示,這些挑戰包括公平、環境和如何維持強勁增長率。如果不解決這些問題,就會削弱建設和諧社會的努力,甚至可能影響到未來的效率。
環境問題嚴峻
他指出,中國經濟目前過于依賴出口,儲蓄率高達42%,而全球保護主義情緒在不斷抬頭,令這種依賴出口的模式越來越困難。
“這種增長模式給經濟帶來了極大的壓力。”斯蒂格利茨說,“中國面臨著嚴峻的環境問題挑戰。”
他表示,全球面臨變暖的新挑戰。中國2004年能源利用效率僅有4.4%,且能源越來越依靠進口。“中國已成為第二大能源消費和碳排放國家。如果以今年的數據衡量,有可能成為第一大碳排放國。”
“長期來看,西方資源消耗型的生活方式是不可持續的,中國應大力創新,致力于資源節約而不是人力節約。”斯蒂格利茨說。
公平最終會影響效率
衡量貧富分化的基尼系數在中國從0.29增長到了0.47,在主要經濟體中僅低于巴西的0.53,遠遠高于印度的0.31、日本和瑞典的0.25。城鄉、外來人口與當地居民、地區間的差別越來越大,這導致缺乏教育和醫療公平。
他舉例說,多數中國人沒有醫療保險,許多家庭可能因為健康問題而破產。
“先發展,再回頭來處理公平的戰略不可行。”斯蒂格利茨警告說,“在醫療和教育方面缺乏投資,將給中國造成數十年的問題。”
經濟模式轉變
對中國來說,關鍵的挑戰是要維持經濟、環境和社會可持續的強勁增長。
他表示,如果要衡量社會進步的一個好標準,人類發展指數(HDI)比GDP更好,至少應當使用包含了資源消耗和環境破壞的綠色GDP來衡量社會發展。
“有活力的經濟和社會必須不斷進行調整,”他表示,只有改變經濟模式,才走向更和諧的社會,并給中國帶來競爭優勢,為長期有活力的增長打下基礎。
市場原教旨主義不可行
在長達一個小時的演講中,斯蒂格利茨也談到了仍在不斷演變的美國次級債引發的經濟低迷。他表示,次債危機中,原本設計用于規避風險的產品自身反而造成了風險,這充分證明,那種認為讓市場決定一切,政府只要“不擋路”的“市場原教旨主義”是錯誤的。
次債危機已成為一場系統性風險,其影響已從信貸和金融體系擴散到實體經濟,200萬美國人可能失去他們的家。
斯蒂格利茨表示,美國政府面臨設計新監管框架的挑戰。“這不是監管太多或太少的問題,而是如何設計有效率和效果的監管體系的問題。”
他表示,次債危機暴露了新的信息不對稱和利益不平等,這意味著在政策決策時必須將如何分配政策的影響作為政策設計的一個重要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