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實施,其關鍵就是要提高人口素質,實現由人口和人力資源大國向人力資源強國的轉變
■提高人口身體素質,離不開總體人口的變動與發展,特別是人口再生產類型的轉變
■提高人的技能和經驗,同樣是提升人力資本不可或缺的的重要方面
可持續發展,主要涉及人口、資源、環境、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五個領域。其中人口是可持續發展的關鍵。資源的物質變換,與人口的變動和發展緊密相聯,尤其是人口數量的膨脹、人口素質的提高、人口結構的變動,直接對資源的物質變換產生重大的影響。只有我們人類參與,并且按照人的目的進行的物質變換,才稱得上發展和可持續發展。
可持續發展戰略,從根本上說就是要尋求一條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以及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謀求人與自然相和諧、人與人相和諧的發展道路。
人口素質---可持續發展不可或缺的要素
人口作為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可分為數量、素質、結構三個基本方面。我國在生育率經歷了30多年的持續下降、人口年齡結構步入老年型以后,雖然控制人口數量增長仍是今后二三十年的一項重要任務,但是人口素質和結構方面的問題相繼浮出水面,并且變得越來越突出。因此,可持續發展不僅要關注人口的數量變動,而且要在越來越大的程度上關注人口的素質和結構的變動。
筆者以為,人口素質是可持續發展不可或缺的要素,提高人口素質已成為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關鍵舉措。
據科學家考證,最早的人類出現在距今480多萬年以前。按照用什么樣的工具進行生產這樣的依據,這480多萬年的歷史可以劃分成三個時代---手工工具時代、機器工具時代、智力工具時代。與這三個經濟時代相對應的,是農業及農業以前諸社會形態、傳統的工業社會和現代社會。
在不同經濟社會時代,自然資本、產出資本(生產資本)、人力資本、社會資本扮演的角色和所起的作用不同。自然資本,是自然界一切有價值的物質,比如森林、土地、河流、礦產等。產出資本,是經過人類的加工變成的有價值的物質。人力資本,是人的知識、技能、經驗、健康具有的價值。社會資本,是社會整合所具有的價值。
農業社會也就是手工工具時代,主要依靠的是自然資本,古代社會比較發達的農業多出現在自然條件比較優越的地區。工業化社會主要是靠產出資本,誰的產出資本多,誰發展得就快。18世紀中葉產業革命發生后,英國、法國、西班牙、美國、日本等相繼崛起,就是利用了產出資本優勢,創造了工業文明取代農業文明的歷史。現代社會主要是靠人力資本,以及與人力資本相關的社會資本。第二次世界大戰后,以微電子技術為前導的新技術革命,當前又發展到以生命科學為主導學科的更新的技術革命,將人力資本提升到前所未有過的高度,成為當代發展的決定性力量。
人力資本,其內涵是人的身體、教育、文明素質。在當代,發展的競爭歸根到底取決于人力資本的競爭,取決于人口素質。人口素質高、人力資本雄厚,就會占據發展先機,就會走在發展的前列;人口素質低、人力資本積聚不夠,就會喪失發展的機遇,跟不上時代前進的步伐。不僅如此,可持續發展要求人們要有現代發展意識,要有先進的科學知識和技術能力,要有高效能的社會調控機制和管理制度,因而對人口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實踐表明,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實施,其關鍵就是要提高人口素質,實現由人口和人力資源大國向人力資源強國的轉變。
身體素質---人口素質的基礎
半個多世紀、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人口身體素質有了巨大的提高,嬰兒死亡率由20世紀40年代的接近150‰,下降到目前的28‰左右;出生時的預期壽命由20世紀40年代農村35歲、城市40歲左右,提高到目前的73歲左右。其他如出生缺陷發生率、孕產婦死亡率等,也大大降低。然而,我國人口身體素質還不夠高。按照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公布的2006年人文發展指數,發達國家嬰兒死亡率在7‰左右,而我國要高出21個千分點;出生時的預期壽命發達國家達到78.8歲,比我國高出6歲左右。至于出生缺陷發生率、孕產婦死亡率、疾病預防和控制、農村衛生保健等,差距要更大一些。預計我國嬰兒死亡率2010年可下降到15‰、2020年下降至10‰左右;預期壽命2010年可提高到75歲、2020年提高到78歲左右。為此,我們應該做好以下工作。
---加強人口健康科學研究,加快科研成果產業化進程。加強生殖健康理論與應用技術研究,發展安全、高效、適宜的避孕節育新技術和新方法;加強出生缺陷干預研究,實施出生缺陷干預工程,降低出生缺陷發生率;加強影響出生人口素質的生物、遺傳、環境、不良生活方式等的研究,通過科學宣傳和建立健全必要的社會機制,達到優生目的;加強重大疾病生物醫學研究,提高重大疾病早期預測、發現、診治水平,建立重大疾病高效、快速檢測分析和治療系統等。加強人口健康科學研究是基礎,要使科研成果發揮作用和收到實效,關鍵在加快科研成果的產業化進程,并在臨床實踐中予以應用。
---加大公共衛生投入,建立覆蓋城鄉的衛生保障體系。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獲得高速增長,公共衛生事業也獲得較大發展,但是,無論發展的速度還是發展的規模,后者都不能與前者同日而語,相對要慢得多、小得多。更主要的是,衛生總費用中政府支出部分所占比例大幅度下降,個人支出部分所占比例大幅度上升,形成看病貴、看病難問題。為此,必須加大政府投入,逐步建立起城鄉全覆蓋醫療保障制度。
---適應人口再生產類型轉變,把握疾病防治重點的轉移。提高人口身體素質,離不開總體人口的變動與發展,特別是人口再生產類型的轉變。我國用較短時間完成了由年輕型向成年型、成年型向老年型的轉變,并將以比較快的速度達到老齡化比較高的水平。隨著這種轉變而來的,是疾病譜的變動,如支氣管肺癌、肝癌、乳腺癌、腦血管病、冠心病、糖尿病等老年慢性病死亡率呈上升趨勢,這6種老年慢性病死亡人數占到總死亡人數的35.8%。此外,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發病率普遍上升,老年性疾病構成疾病譜的主旋律。
教育素質---提高人口素質的關鍵
提高人口素質,教育素質是關鍵。中國發展的希望,在于由人口和人力資源大國向人力資源強國的轉變,關鍵在人口教育素質的提高。知識是前人實踐經驗的總結,人力資本的提升離不開教育。如今科技進步一日千里,要使科學技術為更多的人所掌握,使國家站在發展前沿,也只有通過教育來實現。改革開放以來,人口教育素質的提高引人注目,由相當于平均所受教育年限的人口教育指數變動可以看出,全國由1982年的4.2提高到1990年的5.2,由2000年的6.8提高到2005年的7.5。盡管如此,也僅相當于世界平均水平,距發達國家有很大差距,甚至不及某些發展中國家。世界后進國家追趕先進國家的歷史表明,后進國人均GDP達到先進國40%時,人均所受教育年限應達到先進國的70%左右;后進國人均GDP相當于先進國80%時,人均受教育年限應達到先進國的水平。也就是說,后進國追趕先進國要從教育追趕做起。2005年廣東省人口教育指數為7.9,略高于全國水平,而廣東省GDP總量位居全國之首,足見包括廣東省在內,提高人口教育素質任務之急迫。按照規劃,我國在“十一五”期間,基本普及初中教育,人均受教育年限達到9年左右;2020年基本普及高中教育,人均受教育年限達到11至12年,是可能的和比較現實的。
樹立人才強國、教育先行理念。如果人口素質特別是教育素質能夠得到較快提高,人口和人力資源豐富的優勢就會變得很明顯,對可持續發展的作用就會持續地顯現出來。實現現代化科技是關鍵,基礎在教育。“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堅持教育先行是謀求可持續發展的人才保證。
增加教育投資,調動各方面辦學積極性。改革開放以來,國家實施科教興國戰略,財政性教育投資不斷增長,促進了教育事業的發展,尤其是高等教育事業的發展。但是國家財政性教育投資占GDP的比例,卻沒有得到有效的提升,長期徘徊在2%至3%之間,近一二年來才突破3%,預計“十一五”期間將達到4%。而目前美國、法國等發達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占到GDP的5%至6%,泰國、印度等發展中國家占到4%至5%,以色列、馬來西亞等國家占到7%以上。我國同許多國家一樣,教育分義務教育與非義務教育兩種。義務教育不能簡單“推向市場”,政府要承擔起對公民教育的義務。從本質上說,教育屬于公共事業,始終具有一定的社會再分配的福利性質,不能完全套用商業運營模式。當然,非義務教育要借用市場機制,調動社會各方面投資辦教育的積極性。與此同時,捐贈、贊助教育事業,則一慣被視為社會的一大善事。因此,我們在強調政府要加大教育投入的同時,還要動員社會各界力量辦學,為科教興國和人才強國貢獻力量。
調整教育結構,提高人口技能和經驗素質。目前,我國教育結構不盡合理,其表現是高校數量和大學生人數增長過快,而中等職業教育發展緩慢,甚至出現停滯和萎縮。這種情況已經影響到人口的素質結構和勞動就業結構。中等職業教育滯后,國民經濟發展需要的技能型、經驗型人才得不到滿足,具有一定技術水平的熟練勞動者缺乏,勢必影響到勞動力的市場供給,出現結構性勞動力短缺。一個時期以來,珠三角、長三角、京津冀等部分經濟發達地區,曾經出現過招不到足夠的熟練技術工人的情況,致使勞動工資率抬得很高,甚至高過當地專業技術人員水平。任何國家的經濟技術結構都是立體的,既要有高新技術及其產業的帶頭作用,又要有大批的中間實用技術,還要有部分比較落后的技術,組成資金密集、技術密集、勞動密集相結合的綜合技術和產業結構。我國人口和勞動力資源豐富,由人口和人力資源大國向人力資源強國轉變,不僅要大力發展高等教育,提高全民族的科學文化水平,還要著力發展中等職業教育,提高勞動者的技術水平、實際操作能力和增加經驗積累。提高人的技能和經驗,同樣是提升人力資本不可或缺、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方面。
此外,提高人口素質,還需要樹立核心價值觀念和提高法治意識、增強法治觀念。從代際關系解讀可持續發展,是既滿足當代人需求又不對后代人需求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需要建立起吸取傳統道德精華并符合現代發展的先進道德規范。此外,我們的市場經濟正在逐漸完善,經濟已經運行在法治的條件下,因此,提高人口素質也要靠法律保障。
(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
《中國教育報》2008年3月13日第9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