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3月11日09:54 沈陽今報 | |
據3月10日《中國青年報》“‘兩會’特刊”報道,全國政協委員何志堯在“兩會”上呼吁,“今年5月1日以前,美國等一些國家就要開始強制推廣‘社會責任標準’認證。我國將有85%的企業遭受由此帶來的影響,應該盡快行動起來。” 何委員所說的“社會責任標準”,也稱作“ SA8000標準”。與ISO9000等企業質量認證不同,SA8000標準認證著重強調的是企業的社會責任,要求企業在賺取利潤的同時,要承 從SA8000標準的宗旨和內容上看,有點類同于我國的《勞動法》及相關的法規,都是為了保護勞動者的權益不受侵犯,而對資本權力進行的一種制約。 從這方面來說,如果我國企業嚴格履行了勞動法規中對勞動者權益保護的規定, SA8000標準是不會對企業造成很大影響的。 但問題是,盡管我國也制定了比較完善的保護勞動者權益的法規,但由于各種認識和執行上的偏差,勞工保護的現實卻并不盡如人意。去年11月29日的《焦點訪談》以“斷指之痛”為題,報道廣東省東莞市清溪鎮眾多五金廠不對民工進行安全生產培訓,也不安裝國家明令要求的安全保護器,還長期肆意延長工作時間,致使大量工人出現工傷。這不是企業嚴重侵犯勞動者權益的個例。但嚴重的還在于,很多企業家至今沒有認識到保護勞工權益是企業的責任。3月8日的《中國青年報》“‘兩會’特刊”中有一篇報道中提到,全國“兩會”上有德國新聞記者采訪浙江的民營企業家,說浙江的經濟發展的確很好,但學者型人大代表的回答卻與此相反。這是學者和企業家間的距離。 當然,不能據此說學者就一定要比企業家有良知,但一些企業離做企業公民還有距離卻是不爭的事實,雖然老總們也上了《福布斯》,與發達國家的企業家比肩,但對于怎樣領導企業做一個企業公民,仍然需要學習和努力。 企業家的認識決定著企業的文化環境。可以肯定地說,在現在的情況下,如果跨國公司和外貿企業按“社會責任標準”來尋找中國的合作伙伴,重新與中國企業簽訂采購合同,肯定會對有些中國企業不利,搞不好就會失去跨國公司的“金訂單”。這也正是何委員所擔心的。 但我覺得這又何嘗不是一件好事。“以人為本”,正在成為中國主流發展觀的指導思想,企業的發展自然也不應該偏離這個主流。平等的觀念、自由的精神、社會的責任,這些是公民社會公民所應具備的,企業也理應具備。 如果外來的標準同現在的勞動法規形成合力,促使企業家們認識到企業的責任,我相信,企業家的道德素質不但會因此而得到提升,他們所領導的企業也會因人文關懷而增強國際競爭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