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需要中國,中國也需要非洲,西方國家遠不必因中非的親密關系而 “痛打中國”(ChinaBashing)。——在西方媒體、世界銀行報告等紛紛對“中國走進非洲”貼上諸多標簽之后,OECD(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最近公布的一份報告認為,“亞洲崛起和相應的南南合作帶來的短期機遇可能超過對非洲造成的經濟成本”,但長期看來仍有不少隱憂。
在中印龍象之爭的話題仍熱度不減的時候,中非之間的親密關系成為又一個令西方世界側目的話題。而OECD公布的這份報告,將這兩個最熱的話題一并考慮。
在這份名為《中印的崛起:對非洲意味著什么?》的報告中,OECD為非洲支招,希望“使非洲各國和人民從兩個亞洲巨人的崛起中能獲取最大的利益,將風險減到最小”。
與西方媒體所謂的“中國在非洲搞新殖民主義”、世界銀行認為的“中國對非洲的債務援助加劇了非洲的腐敗和債務負擔”、人權組織批評的“中國在非洲的投資缺乏對人權的關注”等“痛打中國”,且對中國入非的動機充滿質疑的負面評價相比,OECD這份由三位研究專家撰寫的報告并未給中非的親密關系貼什么標簽,而給出了更多中印非共同發展的建議。
報告作者之一的赫爾穆特·賴森(HelmutReisen)告訴本報,他所在的團隊目前正在為德國經濟合作與發展部做一項中非合作的研究,目前即將完成,他認為,西方國家“痛打中國”的原因在于,中國對非洲援助缺乏信息透明度。
報告另一位作者安朱伊·高斯坦(AndreaGoldstein)則對本報說,中國跟印度雖然很不同,但是兩國的同時崛起對非洲乃至世界經濟會有類似的效應,兩國新涌現的工人數量給世界帶來了薪資、貨幣政策及匯率壓力。同時,中印都對非洲的能源表現出極大的興趣。
“乍一看來,結果是積極的,中印對能源的需求抬高了非洲產品的價格并增加了其外匯收入。但問題在于,隨著非洲的發展,經濟學上的荷蘭病效應將降低生產投資動力。”高斯坦說。
賴森說,“如果以目前的速度增長,中國的收入每7年就會翻倍。為了保證可持續增長,中國最需要的就是自然資源、石油、工業金屬以及農業資源。而這些都是非洲國家能提供的。”
高斯坦則認為,雖然從計量角度,中印對非洲的影響是積極的,但“值得注意的問題是治理,亞洲企業在投資非洲的時候是否真的表現很糟?是否真的行賄、雇傭囚犯、做一些工業國家無法接受的事?現在論斷尚不明確,我們也無從得知……”
國際河網政策主管皮特·博赫斯(PeterBosshard)則用“偽善”形容西方對華的目光,“西方政府和國際金融機構在向中國金融家和投資者鼓吹善政和環保的價值時,常常表現出一定程度的偽善。”
聯合國非洲問題特別顧問勒格瓦伊拉(Legwaila)先生的助手赫福德 (PatrickHayford)也曾參加過OECD這份報告的討論,他說“或許有些人對中、印、非關系的發展深表憂慮,但中印與非洲關系建立在互利、互重的基礎上,他人無需多慮。”赫福德先生是一位非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