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威是“早起的鳥兒”
如果與正努力邁向國際化的李寧進行對比,處于國內品牌第一梯隊與第二梯隊之間的康威聲音明顯小很多。但回溯這兩個品牌的歷史,創建于1986年的康威,起步其實比李寧還要早,而且上世紀90年代一度是國內體育品牌的執牛耳者。
從創業之路來看,康威與李寧非常相似。據康威的內部員工稱,康威創始人黎偉權和李寧還是一對頗有交情的朋友。
黎偉權是籃球運動員出身,也曾擔任廣東籃球隊的教練員。在事業如日中天之際,黎偉權卻放棄了體育生涯,轉而從商,先是擔任國際體育用品品牌Nike的代理商,隨后創立了自己的品牌——康威。
在上世紀90年代以前,中國市場一直是一個需大于供的市場。體育用品行業尚未成形,打造品牌的觀念更是鮮有,市場上產品質量不穩定——這時候的康威儼然是國內體育用品一枝獨秀的品牌。
競爭對手出現是1990年李寧的創立。但李寧成立的頭幾年,其實是不曾對康威造成太大威脅的。那時期寬廣的市場機會,決定了不論是康威、李寧還是中國大部分民營企業都一樣,對公司的明確發展戰略、愿景和清晰的定位等似乎都不需要太看重——“當時中國知名體育用品品牌除了阿迪達斯、耐克之外,就只有康威和李寧了。”康威品牌推廣副總監藏文輝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李寧后來者居上
李寧后來居上的分水嶺是從上世紀90年代后期開始。
新品牌的涌現、市場競爭的加劇、消費需求的提升——如果說此前體育用品行業尚未成形,那么,2000年前后,它就是突然從一個初生嬰兒成長為會跑會跳的大孩子。
市場反應相對滯后,是康威當年喪失先行性優勢的致命傷。
隨著消費需求的不斷增大,市場競爭從最初的整體競爭,演變成運動服飾、運動鞋、運動器材、戶外運動裝備等多元化的競爭;隨后,又有了進一步的產品細分,如運動服細分為專業運動服、運動休閑服裝,甚至進一步分割為背心、衛衣、單褲等;運動鞋則分為籃球鞋、足球鞋、跑鞋……各類細分產品又針對不同細分市場、根據不同的工藝及款式再進行細分——這就吸引了各大國內外品牌開始參與細分市場的競爭。另一方面,消費者對運動產品的訴求已從以往僅局限于運動狀態,轉變為日常運動、工作生活中的需求。
2000年前后,廣東涌現出眾多仿制型小公司,一下子就對康威和李寧的產品形成沖擊。
面對市場的劇變,康威和李寧采取的是兩種迥然不同的態度。
李寧在思考,到底什么才是運動品牌。2001年,李寧通過一系列改革開始架構和品牌相匹配的組織:其中包括外聘職業經理人,組成了一個來自寶潔、可口可樂、杜邦、耐克等國際公司的職業經理人團隊;建立市場調研部,做消費者調研……
通過廣泛的訪談和調研,李寧公司緊隨Nike的策略,將李寧品牌描述成“年輕”、“友好”、“積極”、“活力”,以及“中國制造”,針對年輕消費群體做了一系列的動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