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一個新的國際貿易標準——SA8000社會責任標準擺在我國出口廠商面前,企業社會責任已經越來越多地出現在許多跨國公司訂單的附加條件中。專家們認為,SA8000可能成為我國產品出口新的技術性貿易壁壘,國內企業和政府相關部門應早作準備,以免在壁壘完全形成時陷于被動。
據介紹,我國出口到歐美國家的服裝、玩具、鞋類、家具、運動器材及日用五金等產品,都已遇到SA8000的要求。去年9月,廣東中山市一家500人左右的鞋廠因沒有達到當地法律規定的最低工資標準,曾被客戶停單兩個月進行整頓。去年7月,因發生女工中毒事件,一家臺資鞋廠曾一度陷入全部撤單的困境。地處內地的出口企業,同樣受到了企業社會責任標準的影響。重慶一家化工公司為了向一家全球最大精細化工企業出口化工中間體產品,先后接受了該公司兩次嚴格的社會責任檢查。更多的企業則是因為達不到SA8000要求,而痛失產品出口訂單。據估計,從1995年以來,我國沿海地區至少已有8000多家工廠接受過跨國公司的社會責任審核。
相反,有的企業因為表現良好獲得了更多的訂單,部分工廠則因為沒有改善誠意而被取消了供應商資格。
那么SA8000認證,究竟是什么呢?別讓SA8000認證絆住住了企業發展的腳步。
“隱形門檻”亟待重視
1998年以前,世界上通過SA8000認證的企業總共不過7家,如今已有6個國家共259家企業通過該認證,各國對SA8000認證已越來越重視。據悉,德國進口商協會已經制訂了《社會行為準則》,規定德國進口商應經過SA8000協會授權,對其供應商(出口商)的社會行為進行審查。該準則有可能被法國和荷蘭的進口商協會所采用。由于這三個國家是主要紡織品進口市場,進口份額約占歐盟的50%以上,該項要求將會給我國出口企業帶來巨大壓力。美國、法國、意大利等傳統采購中國輕工業產品的貿易組織也正在討論一項協議,要
求將中國紡織服裝、玩具、鞋類生產企業通過SA8000認證,作為選擇供應商的依據。
SA8000很有可能成為發達國家限制發展中國家進入該國市場的技術性貿易壁壘。他說,目前國際上對SA8000認證既有支持又有反對和質疑。但總體上看,SA8000的宗旨是保護員工的合法權益和人權,促進企業和社會的協調發展,代表了社會的發展方向。因此,應該引起國內出口企業的高度重視。
是“絆腳石”還是“通行證”
據了解,目前我國已有42家企業通過了SA8000認證,但讓人尷尬的是,這42家企業申請SA8000認證并不是自發的,而是由國外企業推動的。其中既有企業是否重視的問題,也有操作難度的問題。SA8000的標準主要是根據美國本土企業制定的,由于經濟水平有差距,很多指標并不適用于廣大發展中國家,僅僅最低工資一項,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就有著天壤之別。因此,中國企業要想順利通過目前的SA8000認證還不太容易,必須認真做好前期準備工作。據介紹,SA8000認證從申請到批復大概要一年時間,有效期為三年,這期間每隔半年還要復查一次。
如此嚴格的審查,能給企業帶來什么好處呢?業內人士分析,首先可減少國外客戶對供應商的第二方審核,節省費用;其次,有利于塑造企業有社會責任感的形象,使消費者對企業及產品更加信賴;還能加強合作伙伴對本企業的信心,有利于發展長期合作。因此,SA8000決不是一塊無法躲避的絆腳石,而是和大家熟知的國際質量認證ISO9000、環境認證ISO14000一樣,是中國企業更好地走向國際市場的通行證。